信息 | |
---|---|
标题 |
[朗读新闻的教授] 郑兰洙教授谈“滞留型旅游” 摆脱"战斗性旅行"成为最近的流行 글로벌뉴스팀 global@hanyang.ac.kr |
链接 复制/社交网站 分享 |
http://www.hanyang.ac.kr/surl/fHk7 |
内容 |
“无论何时都可以出发”,“旅行日常化”……最近的旅游趋势是滞留型旅游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“一个月生活”。意义并不在于游历名胜古迹,而是在于享受日常生活。在滞留型旅游中,日常生活和旅游的分离变得模糊。记者采访了大安旅游咨询项目负责人,旅游学院教授郑兰洙,询问了滞留型旅游的未来。 什么是“滞留型旅游”? 越来越多的人梦想滞留型旅游。国内旅游胜地有济州岛、丽水,或以冲浪闻名的襄阳,国外有泰国的清迈。郑兰洙教授说:“滞留型旅游虽然在学术界尚没有定论,但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,最近呈增长趋势。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并不是多么实际存在的概念。但是最近,随着具备尖端数字装备的发展,在多个国家工作的数字游牧民和自由职业者的不断增加,这一概念正在形成之中。” 对于出现滞留型旅游的原因,可以用“旅游经历模式理论”来解释。旅游经历越丰富的人,就越想要融入该地区,感受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。当然,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我们必须小心不破坏他们的文化和环境,侵犯他们的日常生活。 ![]() 旅行是去休息的,但同时也要照顾到其文化。"济州偶来路走过时,只能经过居住地。这时,对地区居民的关怀是必须的。你应该跟他们打招呼,或者静静地走过。对你来说10秒钟就能过去的事情,对他们来说却是日常生活。安东河回村也出现了类似问题。” 要想真正实现滞留型旅游,必须落实“公平旅游,公平观光”政策。即“可持续旅游”,旅游者要关怀社区居民,熟知旅游哲学。“最近去滞留型旅游的人都花很长时间准备。我们成立了一个社团,专门学习旅游目的地,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。” 战斗性的日常、旅行,就到此为止吧 大部分的旅行都是战斗性地去景点拍照。这些批评引发了“滞留型旅游”。在泰国清迈生活了半年,在南非生活了很长时间的郑教授表示:“长时间旅行的话,能够理解当地居民,同时也能看到自我。这是一个机会,让我了解自己应该怎样生活,喜欢什么样的生活。” ![]() 文 / 郑敏珠记者 audentia1003@hanyang.ac.kr 图 / 李贤善记者 qserakr@hanyang.ac.kr 译 / 金玟周 global@hanyang.ac.kr |
报道评论{0}个